发布时间:2025-04-01点击量:7
在云贵高原上特有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,传统农膜下的蓝莓果皮被灼伤率较高,而在雷马散光膜保护下,优质果率却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。云南雷马塑料制品有限公司(简称“雷马农膜”)经过24年艰苦攻关,将农膜变成“光生态调节器”,更通过数百场培训让很多云南农户成为“技术型新农人”。从“碳中和”循环产业园到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技术输出,雷马农膜正在开展新型农业生态下农膜的创新实践。
“在云南的红土高原,农业发展既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底蕴,又面临现代科技变革的时代浪潮。”雷马农膜创始人、董事长马伟文表示,雷马农膜不仅以科技重塑本土农业设施风貌,更肩扛社会责任,用实际行动为云南高原特色设施农业注入新动能。
从“一张膜打天下”到精准定制
“自2001年创立伊始,雷马农膜便在云南扎根。然而,回溯过往,国内农膜市场曾陷入一种非理性选择困境。”马伟文说。
彼时,众多农户选购农膜时,往往被从众心理左右,盲目跟风,市场对农膜的选择偏向严重失衡。而且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传统农膜功能单一,几乎是“一张膜打天下”,无论何种作物、何种种植环境,均使用毫无差异化功能的同一种农膜。这就导致在云南红土高原这片特殊的土地上,面对“高海拔、强光照”的复杂气候,作物频繁遭受强光灼伤,导致品相差,溢价能力低。雷马农膜秉持“为用户创造价值”的信念,根据用户需求精准定制个性化农膜。
据悉,2014年,雷马农膜首创“散光膜”这一全新品类,开创性地运用散光技术,定义行业新标准。散光膜可将高原强烈直射光巧妙转化为柔和、均匀的漫射光,仿佛为农作物营造出最适宜的“光生态环境”。尤其针对云南的特色产业——花卉产业,更发挥关键作用,改变花卉种植面临的光照困境。蓝莓在适宜光照下,果实饱满圆润、甜度飙升,优质果率大幅跃升;葡萄色泽紫亮诱人,果粒紧实,风味浓郁醇厚。
面对云南复杂多样的种植需求,雷马农膜果断摒弃“一刀切”的粗放式产品策略,精准开启个性化定制。一方面,柔性设计赋予农膜生产高度灵活性,能根据不同情况迅速调整;另一方面,功能定制直击农户与作物的痛点,从散光PO膜到专门针对蓝莓、葡萄、花卉等15类云贵高原特色作物的功能性专用大棚膜,雷马农膜持续拓展技术边界,创新性地推出“功能定制”服务,为高原设施特色作物量身打造,精细调整雾度值、透光率、红外线阻隔率、紫外线阻隔率等关键指标,一站式提供防灼伤、流滴消雾、高保温、强抗冲击、自清洁等模块化功能组合,切实满足本土种植多样化需求,助力高原作物挣脱气候束缚,茁壮成长。
“金扁担”担起国货融入“一带一路”
雷马农膜以“金扁担”精神为引领,一头挑着科技创新,一头担着农业发展,在“两新”政策指引下,勇立潮头,与高原设施农业发展同频共振。“两新”政策聚焦新产业、新业态,为云南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开辟全新赛道,雷马农膜精准把握契机,深度融入其中。
据介绍,雷马农膜的战略围绕“两新”政策精心布局,一方面,加大研发投入,在昆明市七甸产业园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汇聚顶尖科研人才,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,持续攻克农膜技术难题,不断拓展农膜功能边界;另一方面,积极拓展市场,以云南为大本营,沿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辐射东南亚,将高原设施农业的中国方案与优质农膜产品输出国门。
“在云南,‘特色、美丽’的花卉产业已然崛起,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。”雷马农膜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发挥自身优势及特色,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,秉持“国货当自强”的信念,以“金扁担”精神为内核,用行动助力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。